A1版:集团新闻总第3265期 >2024-03-22编印

永远的开路先锋创新的铺架王牌军
--六公司发展纪实
刊发日期:2024-03-22 阅读次数: 作者: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六公司是一支热血筑路,丹心报国、“劈山斩水铸丰碑”的铺架王牌军,截至2023年底,累计架梁42298孔,制梁27268孔,完成铺轨达18054公里;是一支跨越天堑、纵横江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先锋,从筚路蓝缕建设新中国首条铁路,到勇当首条高速铁路建设主力军,再到鏖战昆仑建造世界首条高原铁路……见证了 “中国建造”从起步到追赶再到引领的跨越;是一支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王牌之旅,赓续“开路先锋”精神红色基因,创造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大国工程。
   74年风雨拼搏,74年为国筑路。近三年,企业完成新签合同额由58亿元增长到103亿元,增长77%以上;营业收入从32.4亿元增加到48亿元,增长47%以上;净利润从3700万元增加到1.12亿元,增长200%以上。
   1950年,他们接过贺龙元帅“开路先锋”旗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肩挑背扛地铺就了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1995年,他们在京九铁路大会战中,创下多项全国铺架施工纪录,提前38天双线铺通京九铁路阜九段,被铁道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赞誉为中国铁路 “铺架王牌军”。
   2019年,他们跨越国门,在“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建设中展现央企担当,默默浇铸起中老人民心中的 “友谊之梁”和老挝人民拥抱梦想的“发展之梁”。
   今天,这支 “开路先锋”“铺架王牌军”积极响应国家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再战成渝中线,担负起智能建造2.0的历史重任,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里书写着高铁建设的新答卷。
   向文化新实践要品牌“新活力”
   高擎“开路先锋”旗帜,传承“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讲好中国中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书写大国脊梁、铁肩担当的“动人故事”,文化激励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六公司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当好建功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百年企业靠文化。”六公司党委书记王国庆娓娓道来,“30年前,京九铁路大会战中六公司获得了‘铺架王牌军’荣誉称号;30年来,我们持续创新实践,塑造品牌形象,凝炼文化体系,新时代又赋予了‘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精神内涵。如今,‘铺架王牌军’既是企业品牌又是文化品牌,更是六公司人的精神图腾,已然成为了六公司的‘代名词’,有力引领推动着企业的发展。”
   六公司传承母公司文化的同时,坚持开展子文化建设,从“铺架王牌军”的品牌标识、核心理念、形象识别等方面构筑特色体系,通过开展项目有形化建设,组织文化大讲堂活动,制作文化手册、企业形象宣传片,拍摄企业微电影,不断夯实“一报一号”宣传文化阵地,在全公司范围内持续加强了“铺架王牌军”文化的推广实践,“铺架王牌军”文化和精神内涵更加贴合企业发展需要,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员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引领和推动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2013年,六公司“铺架王牌军”文化建设成果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了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2023年,“铺架王牌军”文化品牌被中国中铁纳入首批“开路先锋”子文化品牌,企业微电影《拨云接日》《铺架王牌军》荣获国资委、中国中铁多项荣誉,极大提升了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在文化激励下,企业先后荣获了鲁班奖9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5项,詹天佑奖4项,中国安装之星、全国用户满意工程等国家级奖项10项,拥有国家专利71项,国家级工法3项,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奖2项,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先后荣获全国AAA级信用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重庆百强企业等荣誉。先后涌现出重庆市劳模王国庆,贵州省劳模尹楼刚,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鹏,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红权、李勇、张俊杰,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邹磊、余祖斌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向管理新手段要发展“新潜力”
   “六公司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其‘重资产、专业化’的特点。”六公司总经理陈吉林介绍,“这既是六公司的优势也是六公司的劣势。”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优势在于专业性强,核心竞争力突出。劣势则在于专业细分,市场规模小,极易受到政策调整和市场规则变化的影响,企业“朝饱晚饥”。结合企业自身条件,为加快与行业形势、市场经济相适应,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六公司提出“专业支撑、综合发展”的发展战略。
   一方面专业支撑做强主业,以铁路铺架工程为基本盘,创品牌确保发展规模;以城市轨道工程为效益盘,创效益保住发展质量。另一方面综合发展,“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敢于突破“两根钢轨”的局限,增加市政综合、运维管理、水利水电等“赛道”份额,以市政综合工程为增量盘,创增量降低市场风险,进一步优化调整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生存能力、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既积极拓宽业务领域,不盲从发展规模,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确保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为进一步做强主业,盘活铺架设备资产,六公司整合专业人力资源,成立专业从事铺轨架桥、轨道运输、钢轨焊接的生产型分公司,明确了分公司“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施工作业”三大主要任务,“专业先进、安全优质、精干高效、协调统一”四大工作目标,将着眼长远提升专业化施工能力的生产型分公司和聚焦单一工程项目“成本效益、安全质量、施工进度”的项目经理部在安全质量和效益管理上形成目标一致的管理合力,提高了“人、机、物、财”的利用效率,作业层管理得到有效加强,杜绝了作业层“空心化”的问题。
   向改革要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六公司以项目经理期薪考核为手段建立导向型管理机制,压实“法人管项目”职责;以施工组织优化管控项目宏观成本,强化施工组织方案的经济比选、评审和执行,确定平衡点,保证施工组织方案的安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的增收创效能力;以“一对一经济合同分析”为手段,摸清项目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系统分析工程项目盈亏原因,针对性制定纠偏措施,提高工程项目盈利能力;以物资核销为手段管控物资消耗,实施“季度物资核销”制度,确保盘点数据真实准确;推进新型风险抵押承包模式,对西安维保、成都维保、南京软件园等13个项目采用新型风险抵押经济承包模式;对万象南、长沙6号线等项目采用传统超额利润分成的经济承包模式,有效调动了项目团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六公司“轨道施工企业基于四化支撑的全方位精细化施工管理”和“施工企业以大商务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控能力提升”两项管理创新成果课题,荣获国务院批准、中国企业家协会组织、国资委、工信部指导的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最高奖项,被称为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奥斯卡”的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力”
   在成渝中线四川段9标的安岳东制梁场,正积极开展推动国内领跑的更高时速40米箱梁的建造关键核心技术落地。这是以智能建造2.0标准修建的智慧梁场,也是国内乃至国际首个可以预制实验更高时速跨度40米箱梁的高铁梁场。
   梁场充分发挥产学研用融合优势,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开展了《基于数字工程的简支梁桥智能建造技术研究 》《基于智慧梁场的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40米预制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和《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装配式桥面系成套施工技术研究》三项科研课题研究,利用以BIM为核心技术的数字化三维技术、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的混凝土浇筑非接触智能监测技术、视觉成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载设备非接触式快速测量方法及系统,指导40米箱梁预制、架设和装配式桥面系施工,确保安全、提高施工质量及效率。
   “新质生产力的‘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六公司总工程师龚楠富介绍。
   梁场投入了智能钢筋生产线、智能混凝土浇筑系统等智能设备,通过迅捷的物联网、借助先进算法、BIM+GIS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开发的数智梁场生产控制平台,实现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的少人化、智能化、信息化。
   走进梁场控制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一个数字孪生的虚拟梁场,现实中的梁场被活生生地搬了进来。
   “整个系统的投用,加速了高铁箱梁制造生产力和产品服务的智慧化升级,推动了建造方式和生产资料的数字化提升。”六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周涛介绍,“相较传统梁场,作业人员减少约30%,生产效率提升约20%。特别是在关键工序和危重生产环节,智能建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显著改善了作业环境和产品质量。”
   在G5京昆高速广绵高速智慧梁场项目,六公司同步领跑高速公路预制梁智能建造的 “全新赛道”。这是一座生产5738片高速公路T梁的智慧梁场。
   “我们向规模要效益。传统的高速公路预制梁基本上是以标段为单位组织生产,就像一个个小作坊,无法支撑智能化设备的巨额投入。”六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刘智军介绍,“中铁五局在广绵高速扩容工程中集投资、建设、运营为一体,把广元至绵阳段扩容工程10-13标的5738片T梁集中在这个梁场里生产,使智能建造成为可能。”
   该梁场由数控设备、各类传感器及信息化平台构成,设置40米T梁生产线4条,25米T梁生产线10条,采用钢筋智能加工设备、T梁智能生产线、混凝土水平皮带输送系统、自动温控蒸汽养护棚及自动张拉压浆系统,实现了“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蒸汽养护、预应力张拉、移梁压浆”全预制周期的循环生产,将梁片生产周期由传统的7天缩短至4天。场内还设置了智慧管控中心,具备施工任务下达、各工序流程安排、安全管理、梁体质量控制及环水保管理等功能,解决了过去传统梁场施工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品控难等问题,真正实现数据监控与智能分析,在品质耐久、智能建造、低碳环保上实现了技术突破和管理创新。据初步统计,采用智能建造的智慧梁场节约作业人员50%,生产用地节约60%,工效提高35%。
   “智能建造是建筑行业的新质生产力。”陈吉林掷地有声,“智能建设正在深度改变着建筑行业。六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在智能建造上走在行业前沿,也只有走在行业前沿才有可能持续高质量发展。” (杨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