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212期 >2023-02-24编印

故地忆故事
刊发日期:2023-02-24 阅读次数: 作者:
  二公司 李健豪
   站在嘉陵江特大桥下看着绵延数百米的高大桥墩,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的壮观。桥墩上一层层爬高的爬模宛如思绪的藤蔓将现在与以往相连。
   离开工地现场时,坐在车后排,看着窗外掠过的一幕幕,仿佛是从我脑海里找回的记忆。自从我上初中以后,一方面是因为学业压力的增加,另外是父亲工作的调动,我便几乎再也没有置身实地的见过工地一线建设的场景了。车窗外一座座桥墩距我越来越远,我也慢慢驶入了许久未曾拾起的那些记忆里。
   因为铁路单位工作性质的原因,和父亲聚少离多是常态。那时候智能触屏手机并未普及,还没有微信视频电话,一年中除了寒暑假能见到“天南地北”的爸爸,其他时间只能通过电话简单聊一聊学习和生活中的琐事。因此,假期去到项目部或者指挥部是难得的家庭团聚和生活在一起的时光。母亲也或多或少的有些抱怨和担忧,担心我成长中的性格形成会受到父母长期分隔的影响,担心实际距离的遥远也会将父子心之间的距离拉远……但其实这些问题从现在看来并没有对我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我可以在假期里到不一样城市或乡镇里感受不同的生活环境,认识同一年龄段在不同城市上学的小伙伴,了解到工地上才能看见的工程建设过程等等。
   那时对假期总是充满期待,每到寒暑假总会早早收拾好行李,带上假期作业满怀期待和妈妈去见一学期未见的爸爸。期待着在一个全新未知的城市生活一个假期,期待着遇见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期待着大人们上工地时把我带上,坐在后排探出脑袋望着正在修建的桥墩、不停从隧道里驶出装满碎渣的矿车、扛着钻机的工人……
   小学时,语文课文中提到了七十年代中国援建坦桑尼亚的坦赞铁路增进了中坦的友好互助关系,是中国外交史和铁路建设史里的一座丰碑。因为我上的小学在铁路政企分离前是职工子弟学校,因此班里同学多是铁路子弟。在老师讲到坦赞铁路时,提问大家对坦赞铁路有没有一定的了解。我深刻的记得,当时一位同学非常踊跃的举手回答说:“坦赞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援外铁路,从1970年开工建设到1976年底完工,建设历时近六年,中铁一至五局均有参建,我爷爷就是其中的建设者之一。”他说出这句话时我能很明显的感受到他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是发自内心的为家里的长辈能成为铁路建设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这一幕对当时的我触动非常大,所以至今我都还记得课堂上的那一幕。
   是的,无论是铁路工程单位的职工还是家属,很多都面临着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顾的问题。但这些问题该怎样克服许多铁路老前辈早已给出了答案——坚守。我作为铁路职工的家属,见过以及听说过太多一辈子坚守在岗位上的建设者,他们来自祖国各地,他们的职务有高有低,他们都为了铁路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有的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而坚守,有的是为了家庭的生活而坚守。但不管怎么样,我相信新一代的铁路人也会赓续传承前辈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继续坚守在各地的建设战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