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81期 >2022-07-08编印

建德故事
刊发日期:2022-07-08 阅读次数: 作者:
  二公司 金岚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为北宋大家范仲淹于1040年代初的军旅作品。时年五十有余的范仲淹,正值领兵与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大军对垒前线之时。身处异乡西北,面对萧杀的秋日黄昏,天气转凉了,联想到大雁飞到衡阳,不留回雁峰而往回飞,觉得将士们跟自己一样,应该没有不想回家的吧?然而保家卫国重任在肩,纵使归心似箭,亦驻守边关不动摇。
   时间回到明道二年(1033年),刚过不惑之年的范仲淹事业顺遂,本应迎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高光时刻,却因参与劝谏反对废郭皇后而被贬,举家第一次离开京城开封,落寞地来到睦州(治所在建德梅城镇)任知府。
   上任路上,经过富春江(新安江)畔严子陵钓台时,曾驻足凭吊东汉严子陵先生,先生的高风亮节,向来为范仲淹所景仰。到了州府,放下行囊,范仲淹就召集本地贤绅,很快严先生祠堂被修葺一新,范仲淹亲自为之作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对严子陵大加赞赏的范仲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满腔冤气深埋心底。
   在半年的睦州为政时光里,将地方事务打理井井有条。睦州城背靠乌龙山,面临三江口,水患不断。在范仲淹的主持下,于城东修起一座南北向的堤坝,把龙山来水及三江口的洪水挡在城外。与杭州西湖上的白堤、苏堤一样,此堤曾被称为 “范公堤”。另外,他还主持疏浚东、西两湖,使之成为府城内两处胜景。创办龙山书院,在龙山书院的感染和熏陶下,钓台书院、丽泽书院、宝贤书院、文渊书院、瀛山书院等30多所著名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两宋时期的书院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传承、发扬和光大,也让这里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出了詹暌、方逢辰等甲第魁首,还出了300多名进士及第。
   范仲淹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他天下大事小事为己任的宗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向北宋称臣,史称“庆历议和”。文武全能的范仲淹从西部前线凯旋回归朝堂,权力巅峰的他积极推动庆历新政。仁宗指示进行辅臣结构调整,范仲淹带领团队乘势来个彻底改革。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等系列为政举措,详细规划设计了强国、强军、富民中远期目标。随着改革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触及到封建阶级太多利益,“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历时一年多但最终没能实现目标。
   朝堂上,为民请命,敢说敢干,针砭时弊,锐意改革。遂引起了“朋党之争”,对手为保护自我利益反对他,朋友担忧自己被牵连劝谏他,皇帝因为怕他搅局对他又恨又爱。面对重重阻力,与权贵针锋相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低谷时,退而结网。睦州、邓州等地方辗转任职期间,体察民情、改善民生,无时无刻不在忧民忧君,为未来更好的自己不断磨砺人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同时,还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特别是勉励同僚为自己为世人鼓劲的名篇“岳阳楼记”。
   范公笔下“衡阳雁”,半年知府建德城。
   厉马秣兵杭衢路,先贤明镜照来人。
   这首小诗,用以表达我对范公的敬佩与感怀,您是恪尽职守的先贤楷模,很庆幸能来到古贤人留下宝贵历史遗产的建德。有时候我也在想,公司在衡阳,工作常年在外,几经辗转来到建德,修建杭衢铁路,留下现代化的印记,这些貌似巧合的信息,难道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缘分吗?